close
「林安泰古厝」是一棟明清閩南典型的「安溪厝」四合院建築,現座落於新生公園旁、濱江街五號,為台北市僅存少數清代拓墾時期傳統民居中,年代最為久遠的古厝之一,也是台北市第一個公立民俗文物館。

 

清乾隆十九年(1754),林家開臺始祖林堯舉家由福建安溪渡海來臺,之初先於滬尾(今淡水)落腳,後舉家遷往大加蠟保林口庄(今台北市古亭區)林堯育有六子,以務農為業,辛苦耕耘並勤儉持家,廣置田園家宅。嘉慶元年(1796)林堯去世,其六子分家,四子林回因善於經商,在艋舺街開設「榮泰行」,經營船頭行和雜貨店,與從事貿易生意,經過數年的努力經營下,逐漸累積可觀的財富。

 

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),林回在下內埔之埤心購地(今大安區四維路)斥資興建大厝,並取大安庄的「」與榮泰行的「」為大厝名,定名為「安泰堂」,因此後人稱該宅為「林安泰古厝」。古厝後來陸續增建左右廂房門廳,最後一次增建外廂房書房,則於道光三年(1823)完工。

 

民國六十七年(1978)都市計畫頒定之後,因為當時尚未有「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」,且林安泰古厝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內,在以都市計畫為優先考量的前提下,原訂於民國六十七年(1978)執行拆除,幸好經有心人士奔走呼籲,及專家學者的建議,才得以將古厝的一磚一瓦,經丈量記錄、分類、編號後拆卸予以保存。

 

拆除六年後,民國七十四年終於選定在新生公園旁進行重建,經過了四百個工作天,花費四千五百三十六萬的經費後,於民國七十六年完工正式對外開放供民眾參觀。基於傳承禮俗文化及民俗教育,民國八十九年(2000)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將其規劃為民俗文物館,結合傳統閩南式建築、館藏文物及情境佈置,使參觀者能藉由古厝實景穿越時空,更了解早期閩式建築及生活的樣貌。

 


「林安泰古厝」在拆除六年後,經過了四百個工作天,花費四千五百三十六萬的經費後,終於在台北濱江街獲得重生。而在搬遷及翻修過程中,除了磚瓦因年代久遠以致破損而予以翻新之外,其餘石材、木材等多半來自原建材,故仍深具歷史價值。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舊名「安泰堂」,落成於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),迄今已有二百二十年以上的歷史,初建時原為面開五開間之傳統民宅,後來陸續增建左右廂房門廳,形成四合院,最後一次於道光三年(1823)增建外廂房書房完工後,成為今日所見二進四護龍四合院格局。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座落於「南蛇環北斗穴,蛇頭向七星」吉相寶地,採坐東北西南之建築方位,適合台灣海洋型潮溼的氣候。其建築採前低後高內外方圓的作法,有步步高升內外圓滿之含意,同時對冬暖夏涼、日曬通風也有良好的調節效果。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為一棟仿明清閩南四合院二進五間起建築,係由前埕正身左右護龍左右外護龍豢舍等空間所組成。整座建築空間配制係遵循文化倫理觀念,以祭祀祖先的正廳為中軸線(又稱分金線),向左右兩邊延伸對稱,分別為各房居室,越接近中軸的房間地位越尊,由此可知,左邊為大房與三房,右邊為二房與四房。此外,古厝外埕前方闢有一「月眉池」,在風水學上具有所謂「聚氣」的作用,具有防禦、養魚、防火、供水、降溫及改善氣候的功能。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面開七開間,入口門面採「凹壽」設計,屋身採「火庫起」之建築形式。外牆為堅固的斗砌磚牆石砌牆基組成,正身牆上開有石條直櫺窗窗條的數目都是三,因為三是奇數,即取“奇”與“吉”的諧音,含有祈福之意。建材係以台灣本地所產的觀音石、及遠從中國「唐山」運來的福州杉為主。廳外大埕地面鋪設的紅普石,為當年大陸商船渡海來臺時放置於船艙底部的壓艙石,它的優點是不長青苔,具有防滑效果,因此成為當時有錢人家爭相採用的地板材料。



(門廳右側屋脊燕尾) 中國式建築的屋頂,造型變化多端,林安泰古厝的屋脊結構,採一條龍單脊做法,屋頂燕尾起翹高昂,則為安溪厝的特色。



林安泰古厝建造時使用傳統的「榫卯」建構方式,同時謹守傳統「坐北朝南」的生活習性,也會依「左青龍右白虎」的配置方式設置井、門及廁所,而且廁所一定都要設置於虎邊。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素以「蟠龍」雕刻之多聞名,在宅第內處處可見,造形多變,作法多元,雕工精緻,線條生動流暢,為中國傳統建築雕飾極致表現。其中,門廳及正廳左右側門的夔(蟠)龍圍爐木窗,係由六條夔(蟠)龍圖案鏤雕透空而成。



吊筒」又稱「垂花」,具有構造及裝飾雙重作用,在傳統民居中多以垂吊的蓮花白菜為題材,一般多置於步口廊的屋簷下。



廳口挑簷桁下的「飛鳳雀替



古琴與夔龍圓光造型碩大,線條精美。



門廳的抱鼓石、門墩與門臼,鼓墊和臼壁係由整塊石雕製而成,每扇門皆設有暗鎖。而在青石柱上有一對聯曰:「安尾惟仁知其所止,泰階有道奠蕨攸居。」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雖因曾遷移改建而未被列入古蹟,但仍不失為台灣閩式古宅的代表作。



門廳內右側迴廊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門廳為抬樑式木構架,做二通三瓜;門廳內左上方刻有琴、棋、書、箏等文人雅物,右上方刻有官印、令旗與盔甲等,象徵「文武雙全」。



位於內護龍左邊第二間的條環板上刻有「道光通寶」字樣的銅錢,由此證明宅第建於清道光年間。



 門廳內的透雕束隨,左邊刻有水榭仙鶴,右邊刻有九重塔喜鵲,作工極為精緻細膩。



門廳後方的過水廊道



「帳房」是掌櫃辦公的地方,掌櫃在林家是處理家中事務的代表人,負責進出帳收支的計算與登錄,也代表東家向佃農收取佃租。



「書房」為富貴人家聘請老師教授子弟讀書或主人讀書的場所,陳設淨雅,能櫬出讀書人的品味。



台灣人生性好客,節慶、生日、嫁娶或遷新居時,常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喜悅,「 客房」即是用來招待留宿的客人,通常會設有坐椅、桌子及床舖,也會陳列書畫古董、花卉盆栽。

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正廳為 穿斗式木構架,步口廊兩旁各有雕刻精緻的蟠龍圍爐窗,是由六條夔(蟠)龍組成寶瓶狀,再輔以蝙蝠磐牌,具有吉祥富貴之意。



正廳」又稱「正堂」,位於正身中央的明間,是後代子孫祭祀祖先、供奉神祇及接待賓客的地方,也是古宅中空間最高敝,裝飾最講究的一間。神龕兩側則有以堂號為吟首嵌成的對聯,前方置有頂桌下桌,下桌上擺放祭拜的貢品。



林安泰古厝是台北市民俗文化發展的重地,每年五月林家後代子孫都相聚於此舉行傳統祭祖大典,團結家族向心力。



正廳內用於祭祀神祇與祖先牌位的神龕,木作雕刻是古厝最精華之處,上方雕有「三羊開泰」、「堯請舜出仕」、「老萊子彩衣娛親」、「孫真人點龍睛」、「許真人醫虎喉」等人物故事,下有以夔龍形狀刻畫出的「福祿壽全」。此外,在神龕格扇上左右共有三百朵不同形狀的花朵,「九牧傳芳」則是林家堂號。



正廳旁的蟠龍圍爐木窗,俗稱女婿窗,昔日若有媒人帶著男方登門說媒時,都是坐在正廳左側與家族長輩懇談,而待字閨中的姑娘跟母親就會從右側窗孔窺看男方的長相,母親便會詢問女兒對提親對象是否中意,若中意的話便說:一切但憑爹娘作主,如不中意的話就會說:女兒年紀尚輕尚不宜婚配。



臥房」是家族成員的起居空間,室內置有老式眠床,又稱紅眠床;雕刻象徵福祿壽喜寓意的圖案,祈求事事吉祥平安。眠床前置有矮形長條的「腳踏」,面嵌日本面磚,如較考究者則右嵌金銅,左鑲銀飾,俗禮稱「男踏金,女踏銀」,夫妻上下床均不得逾越規矩。



正廳左右連接兩翼房間與護龍,可通左右側門的廊道,稱為「子孫巷」。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右外護龍一景



傳統建築的窗花圖案具有裝飾作用



「食飯間」是吃飯的地方,傳統飲食席位是有一定的規矩,坐席依長幼、男女分別有序,甚至規範夾菜的順序與次數。



廚房俗稱「灶腳」,傳統建築的空間配置常將灶腳置於正身的邊間,它代表著家庭生計,所以會在這供奉「灶神」。一般閩南式四合院古宅的灶,大多為長方形,上置大鐵鼎。家族分家時,廚房歸長房所有,其他各房需「另起爐灶」,所以有時會在宅第中看到好幾個廚房,就是這個原因。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門廳及正廳後方皆設有「暗廊」,在危急的時候,可利用較暗的室內通廊及窄小的外牆窗洞,來隱密自己,查察外界動靜,具有防禦的功效。



內埕」是家居的重要活動空間,私密性高,多是婦女做家事,或是家人乘涼聊天的地方。



傳統生活中的梳洗、夜晚如廁等都在房內,所以臥房除了櫃及床之外,大多置有尿桶、衣物架、臉盆架、油燈、帖案桌或化妝台等日常生活傢俱。



過水廊又稱過水亭,為聯繫正廳與護室之間的廊道,多見於多院落式的民宅內。



內護龍與外護龍之間的天井,稱為「日月井」,左邊為日井,右邊為月井。在林安泰古厝內,連接過水兩側左右護龍,各有日月井龍虎池

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木作部份使用傳統的榫卯接合,遷建後才加以鋼筋混泥土補強,並塗防蟻劑在木材間,以防止白蟻蛀蝕。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除了讓老一輩的人回味小時候的生活情境,也讓現在年輕人了解古早生活方式。



戶外設有桌子及長板椅(凳)供參觀者休憩之用



古井」是婦女每天汲水做為日常煮飯、洗碗、洗衣的地方。



「書房」為從前林家子孫習文之處



福德正神」俗稱「土地公」,為掌管土地的神,所以有「田頭田尾土地公」的俗諺。在台灣民眾的心中,是非常重要的神祇,雖其神格位階不高,但卻是民間供奉最為普遍的神明。屋旁竹林下的「土地公廟」,是由石頭所砌成,小巧精緻;前方置有土地公爐,爐耳是由兩支可愛的小獅子所組成。



以前的新娘轎子,為了表現得喜氣洋洋,整座轎子雕造了人物和花鳥,並彩繪吉祥圖案,所以又稱「花轎」。



「林安泰古厝」不但免費參觀,管理處每天提供以迷迭香、薄荷、甜菊沖泡而成的「提神醒腦茶」供遊客解渴。

 


 檢視較大的地圖

怎麼到達:捷運淡水線圓山站二號出口,轉乘紅34至林安泰古厝站下車,步行約5分鐘即達。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本篇文章部分內容係參考引用:

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

文建會 - 國家文化知識庫 - 林安泰古厝搬遷 / 中央社

台北旅遊網 - 林安泰古厝-民俗文物館

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- 林安泰古厝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參考閱讀書籍:

古蹟入門 / 李乾朗、俞怡萍 合著 (遠流出版社)

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/ 李乾朗 著 (遠流出版社)

臺灣古厝圖鑑 / 康锘錫 文/攝影 (貓頭鷹出版)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古蹟名稱:林安泰古厝

類別:無

古蹟類別:無

種類:宅第

創建年代: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

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濱江街五號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Wen / Xuite日誌 / 回應(13) / 引用(0)
沒有上一則|日誌首頁|沒有下一則
回應